亚盈体育直径3米大铁锅!这道美食的食谱竟藏在名字里
中国日报记者 @小彭彭译萱 携手她的朋友们,一同开启亚欧大陆之旅。中国日报纪录片《风从亚欧来》今天推出第二集,一起感受风从这片古老土地上吹过的脉动。
在乌兹别克斯坦,有一道传统特色美食,它的食谱就隐藏在名字里——抓饭(Palov Osh),在古乌兹别克语中,它刚好由洋葱(piyoz)、胡萝卜(ayoz)、肉(lahm)、油(oliyo)、盐(veet)、水(ob)和大米(sholi)七种原料名称的首字母组成。
无从得知,这样的命名是否是一种巧合,但可以肯定,乌兹别克斯坦人对抓饭情有独钟,各种纪念活动、重要场合都离不开它。地区不同、原料不同,这道“国饭”的种类多达40余种,比如鹌鹑抓饭、黑抓饭等。
为了体验不同风味,中国日报记者小彭(视频号:小彭彭译萱)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!当地的老朋友鲁斯兰(Ruslan Kenjaev)安排了行程,带小彭“特种兵”式打卡自己的家乡。
在首都塔什干,有一家极具烟火气的中亚抓饭中心,厨师站在直径三米的大锅旁,手持铁铲翻炒抓饭。经过柴火炖煮,羊肉变得软烂,混合着被油浸透的大米和胡萝卜等食材。一碗碗香气四溢的抓饭出锅,满足着来自世界各地游人的味蕾。
刚刚从馕坑里取出的烤包子,外皮焦香酥脆,内里软和鲜美,一口咬下去,鲜嫩的羊肉顺着汤汁滑入口中。乌兹别克斯坦,真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。
有朋自远方来,鲁斯兰特地为小彭带来一瓶石榴酒。乌兹别克斯坦盛产石榴,在路边的市场随处可见石榴果和石榴汁。
据西晋张华编撰的《博物志》记载,“汉张骞出使西域,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”,因此有学者认为石榴是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长安,“安石国”指的是两个地方,安国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,石国则是塔什干。
乌兹别克斯坦的所在地是丝绸之路上无法忽略的著名地点,西汉张骞、唐代玄奘、明代陈诚等都曾出使或途经这里。历史上,两地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亲密伙伴,双方建立了长久而稳固的经贸联系。
撒马尔罕,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亚古城,是乌兹别克斯坦仅次于首都塔什干的第二大城市。它位于中国、印度、波斯三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,被誉为“丝路明珠”。
听闻这儿有一扇被称作“中国门”的古城门,小彭想一睹它的真容,邀上鲁斯兰和两位当地朋友,一行四人前往阿夫拉西阿卜古城遗址。
作为当地与中原王朝间重要的贸易门户,这里来往贸易的商贾络绎不绝。相传,1300多年前,玄奘从长安出发取经,也行经此处。
这片遗址上,尽是黄土大道,当时的繁华景象似乎湮没在了尘土之中。但鲁斯兰告诉小彭,这里发掘出了大量展现唐朝人物生活的壁画,证实了两地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循着考古发现的条条线索,仿佛能想象出当年经济蓬勃发展,文化相互交融的图景,也能体会到探险家们如何翻山越岭,带着勇气和决心,为这条古道注入生命的活力。
突然,一条纵向的沟壑跃然眼前,“中国门”到了。鲁斯兰说,沿着脚下的方向就能走到中国。
漫步撒马尔罕,雄伟的比比·哈内姆寺、恢弘的雷吉斯坦广场……视觉冲击持续不断。从古至今,撒马尔罕神秘又令人向往。英国诗人弗詹姆斯·艾尔罗依·弗莱克曾挥笔写道,“为了探求未知的渴望,我们踏上了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。”
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地人民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,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建交31年来,两国在经济、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关系与合作更是不断发展。
旅程的最后,小彭拜访了在塔什干创业的石家庄人王长龙。王长龙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塔什干中国商品城,鼓励中国人来这里和乌兹别克斯坦人一起做生意。
长龙只是中国人奔赴远方的一个缩影。千百年来,他们互通有无,结识朋友,从东到西,从南到北,联系起亚欧大陆各地。今天,有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双手,将“一带一路”的宏伟愿景,从“大写意”变为“工笔画”,共同描绘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。
乌兹别克斯坦著名诗人纳沃伊有一句名言,“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”。在常来常往中,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心更近、情更深,绘就一幅相知相亲、互融互通的美丽画卷。
今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10周年,微风拂过大地,古老的亚欧大陆上“新丝路”故事正在续写。
在乌兹别克斯坦亚盈体育,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文化曾经存在过的痕迹,跳蚤市场里可以找到各个时期,各个国家的各式玩意儿。商品琳琅满目,甚至都能见到民国时期的钱币,一枚小钱币小贩要价600元,我选择了放弃。
和鲁斯兰的相遇,正好就是一年以前,他是我在二十大会场最早认识的几个人之一,当时他和几个说俄语的记者在一起,后来才知道,他的妈妈是俄罗斯人,和大多数传统的乌兹别克斯坦家庭一样,他们在家里都说俄语,但他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说乌兹别克斯坦语。
沿着塔什干到撒马尔罕的路,鲁斯兰指给我看,这里是他童年的河、那里过去是他妈妈的家,他在小城镇长大,因为喜欢新闻美食,选择了来到大城市塔什干,他说在他的国家,几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会来到塔什干。鲁斯兰现在是乌兹最重要的报纸之一的副总编辑,虽然看起来很成熟,但其实不到四十岁,他几乎每天都在12点以后才能回家,他唯一的领导今年已经70多岁了,也和他一样会工作到晚上12点。他说最近收到了一家中国媒体的邀请,媒体想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分社,他可能会兼任社长。我只能感叹,“成功人士”的精力永远异于常人。
我们到撒马尔罕时,一天早晨我和鲁斯兰正在酒店吃早饭,他接到儿子和妻子打来的电话,儿子问他,爸爸你为什么不回家?他的妻子在旁边说,你爸爸出去玩啦,就像往常一样,他没有带我们。酒店里能听懂俄语的游客们美食,不禁都笑出了声。
我曾在旅途中买了一本关于大唐长安的书,放在家里,被四岁的儿子无意间翻开。翻阅其中的插图,沙丘上行走的骆驼、身着华丽服饰的皇室贵族、奇特的宝塔和雄伟的城墙映入眼帘,这是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历史景象。
儿子惊讶地告诉我,在书里的地图上,看到了撒马尔罕的地标。的确,千百年来,两城交往密切,唐朝时期更是如此,考古人员就曾在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发现带有唐朝元素的壁画。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,很开心能在乌兹别克斯坦见到中国日报的媒体朋友。我和小彭一同前往撒马尔罕,它是中亚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的古城,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,是西安的友好城市。
时间流逝,如今踏上丝路之旅不如从前那般艰难,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失去探索其它文明的好奇心。在这次旅程中,小彭一路探索一路发问,试图挖掘中乌两国人民往来的历史细节,捕捉动人的“新丝路”故事。
与精神契合、心灵相通的朋友交流,总能感受到无尽乐趣。遇到想要倾听的人,古城也愿意将自己迷人的故事娓娓道来。欢迎我的中国朋友下次再来!